我一直认为,班级就是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花、有草,更有篱笆和大树,还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路。无论你是花是草是大树,你都是花园里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一部分。理解、接纳、宽容是班主任最基本的素养,也是最高的追求。
“做事无愧于心”是我的工作信条,我曾想过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做一件大事而去”,也曾有过“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远大抱负。但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班主任之后,我才领悟到,我的“大事”就是陪伴好自己的几十个学生,对得起几十个家庭对我的信任。
我工作的前五年是在一所农村学校,那里的学生非常质朴,家长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都能尊师重教,并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有任何质疑和轻视。
让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是,曾有家长拿着一根柳条到学校跟我说,“程老师,我家这小子顽皮,这个(柳条)给你,他不听话你就打他”。我听后吓了一跳,也了解了这个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从此更加关心这个学生了。
这件事给我的一个启发是: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如果再加上简单粗暴的学校教育,就等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末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需要敬畏学生,敬畏手中的那点所谓的权力。
接纳学生的缺点
“心里要想着学生,还要想着学生家长。”这是我在第二个五年摸索出来的经验。2011年,我从农村中学调入当地一所比较有名的城镇中学。学生和家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如果班主任的对策没有改变,就会产生更多矛盾。
班上有个学生个子很矮,眼珠滴溜溜地转,一看就是个“小机灵鬼”。后来,他的问题像火山一样爆发,口出脏话,午休说话,作业乱做,只要老师不在教室就能把班里搞得“天翻地覆”,所以他的大名屡屡出现在“黑名单”上。我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于是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来发现说服教育并不管用,我的态度就变得强硬起来,只要有学生告他状我就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现实是,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
我开始尝试与家长沟通,虽然我已经很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言,但久而久之,家长心里还是有些不高兴。
一天,他再次犯错,我又和他妈妈交流。电话那头,他的妈妈说:“老师,为什么犯错的总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我的孩子到了贵校后变得一无是处……”随后是一番抱怨和一阵哭声,最后她说:“老师,我已经尽力了,我不是想怪谁,可能我的孩子就是这样不争气吧,我真的很无助……”
许多班主任听到这番抱怨之后,可能会与之“唇枪舌剑”。我也想过跟她讲道理,但对于一个为孩子如此操心又不见成效的母亲,即便我们讲再多的道理也可能无济于事,更不能把这难题一股脑儿推给家长。
这次沟通让我意识到,只有转变方法才能改变现状,改变孩子就是与家长最好的论辩。教育学生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也要考虑家长的感受。都说“对事不对人”,但有的时候“对事也要对人”。有时事情是对的,心也是好的,但方法不当就会导致教育的结果向不好的一面转变。
此后的工作中,我很少用“你怎么又这样了”“你到底想怎么样啊”“你能不能不再这样了”类似的话,取而代之的是倾听他的心声,哪怕是强词夺理的借口。当试着更多地听他倾诉的时候,他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他开始学着融入班级,开始与同学交往。我同时引导班干部不再“针对”他,让更多学生重新认识他。
那学期结束的时候,他的成绩提高了一些,习惯改变了不少,也懂得尊重别人了,同学和老师都说他变了。跟他妈妈交流的时候,也都是以鼓励为主。他妈妈再也没有质疑和不满了,说得最多的是“谢谢”这两个字和“孩子交给你我放心”这样的话。
那件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以前,我对“爱”这个字的理解,就是尽职尽责教育每一个孩子。后来我才领悟到,“爱”要从接纳学生的缺点开始,要从理解家长开始。我们在渡人的同时也在渡己,这就是班主任的工作。此外,我还意识到,教育学生绝不只是教师的事,也不只是家长的事,应该是学生、家长、教师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是从这件事开始,构建家校共同体成了我带班的第一要务。学生要实现有收获的成长,家长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物质基础和教育辅助,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向健康、美好的一面发展。
我一直认为,家校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各种矛盾,主要是因为沟通不畅。家长不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往往会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对教师下定论;教师也会因为个别时候家长的情绪不当与之产生矛盾。这些问题都会对教育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尝试着让大家更多地了解、理解彼此,建立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