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電影《流浪地球》海報。 圖片為電影《流浪地球》海報。 圖片為電影《流浪地球》海報。
核心閱讀
《流浪地球》不僅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更是中國電影由高原向高峰邁進的一次成功的藝術實踐,充分體現出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
由郭帆導演、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來,截至2月20日,國內票房已突破40億元,觀影人次超過8500萬,海外票房突破500萬美元,創下了近5年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績。該片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和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現象級大片。
2月20日,由國家電影局主辦的《流浪地球》研討會在京舉行。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主創人員潛心創作、追求卓越的碩果,它不僅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更是中國電影由高原向高峰邁進的一次成功的藝術實踐,充分體現出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
傳頌家國情懷,弘揚中國價值觀
影片《流浪地球》設想太陽某一天發生災變,將燒毀地球,為了逃離這場災難,人們將地球裝上發動機變成宇宙飛船,讓它離開太陽系。在這個故事的內核中,人類並沒有像好萊塢科幻電影那樣逃離地球,而是選擇帶著家園、帶著地球去流浪。
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認為,《流浪地球》弘揚的中國核心價值觀,很好地滿足了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影片的成功首先得益於其樹立的價值標杆和佔據的道義制高點,展現出了不同於西方的文化元素。“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不變的基因和底色,也是每個中國人內心最柔軟的情感。今天的電影作品,隻有高歌時代精神、傳頌家國情懷、直抵心靈深處,才能與觀眾獲得良性互動,從而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他指出,家庭是積極的建構性的社會力量,《流浪地球》帶來的不僅是時空的改變,更是新的價值觀和對人的全新理解。
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辦公室副主任孟華談道,“英雄”“科幻”“拯救地球”這樣的詞長期充斥在好萊塢大片中,而《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故事,對地球未來命運的思考具有未雨綢繆的現實意義,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計劃投射的是中國人自古崇尚的堅韌不拔的精神。
“影片擺脫了美式科幻片主導的逃離地球范式,獨創出嶄新的流浪地球范式,體現了對地球家園的深厚感情。這種范式可以說植根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層,傳承由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神話所代表的保衛自身家園的傳統,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對未來世界科幻命題的一種獨特的想象和解決方式。”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談道。
宣介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大國擔當
與好萊塢科幻電影中宣揚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同,《流浪地球》中,面對地球即將面臨的災難,人類成立了聯合政府,以中國人為代表的全人類團結在一起,共謀解決方案,抵御災害的發生。專家們認為,影片通過這一大膽的設想,宣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解決全人類的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流浪地球》出品方之一、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說,《流浪地球》第一次讓觀眾在大銀幕上看到,面對巨大災難,以中國人為代表的全人類共同拯救地球,極大提升了中國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影片更加堅定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中國能夠拍出《流浪地球》,是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國力提升的必然結果。”
“影片體現出中國的大國氣派和高遠情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說,“《流浪地球》著眼於對人類生存發展未來的思考,體現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於人類生存發展的遠見卓識和使命擔當。”他指出,帶著地球一起流浪的“中國方案”推崇各國各民族平等和諧相處,對地球這個人類共同的家園一往情深,這是該片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同時又吸納了豐富多彩的現代文明成果,這也是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近年來快速發展鑄造出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生動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