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昨天小巴整理了这四十年来中国城市GDP发展的变化,后台好多读者说,看着这些数字由慢变快地增长,心里只想说一个字:
燃!
今天,小巴整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里的12个高燃时刻,每一个时刻都是改变中国企业历史的关键节点,它们或轻或重地影响了你我的生活,并且决定了中国的未来走向。
01
思想大解放
“安徽有个年广久,炒瓜子雇佣了12个人,算不算剥削?”
改革伊始,“傻子”年广久出的这道难题,让全中国的理论家们争辩得面红耳赤。直到1982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讨论会上,邓小平建议对私营企业采取“看一看”的方针,并以年广久举例,这场争论才算有所平息。
1987年,私营企业的雇工人数被彻底放开,从此撕开了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小口子。
年广久也由此成为了改革开放的“符号人物”。
1984年,深圳进入蛇口的分界线上,连夜竖起了一块五六米长的铁皮牌子,写着这样一句话: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陪同邓小平视察深圳时,时任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的袁庚用自问自答的语气说:“不知道这个口号犯不犯忌,我们冒的风险不知道是否正确,我们不要求小平同志当场表态,只要求允许我们继续试验。”据说,此言一出,邓小平和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赢得了总设计师的赞许,此后,这句标语便风靡全国,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02
外资进入中国
邓小平如此谦逊的姿态,直接诱发了日本公司投资中国的热情。1979年,各种关于与日本公司的合作、合资新闻层出不穷。
与日本人相比,美国公司的动作要稍微慢点。除了可口可乐,运通公司、伊士曼公司也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IBM决定回到这个它已经离开了70多年的东方国家。
1982年3月,北美最大的运动鞋公司Nike急吼吼地在福建开出第四个工厂,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将在北京安装7500门程控电话。
1983年,法国人皮尔·卡丹率领12名服装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一场服装表演会。他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国际级服装大师,很长一段时间里,皮尔·卡丹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首选大牌服装。
1987年,法国最大的食品公司达能和瑞典的雀巢带着资本和技术相继来到中国。摩托罗拉带来了无线电寻呼机(BP机),成为当时中国青年和商人最时髦的装备。
1987年冬天,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虽然下着雪,前来吃洋快餐的中国人们还是排起了长队。
如果头十年外资还只是试探性的进入,到1993年,外资企业蜂拥而入的景象就更为壮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