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庭!先核实被告人身份。”1月26日上午,公诉人姜琪坐在西湖检察院的远程视频办案室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是一起采取简易程序审理的危险驾驶案件,被告人黄某,1月22日晚和朋友聚餐时喝了3瓶啤酒、2两白酒,之后驾车从武林路返回城西,在途中被交警拦下。经检测,黄血液酒精含量达到158mg/100ml,已经构成醉驾。
和以往开庭不一样的是,黄并没有出现在法院的被告席上,而是在看守所的远程庭审室里接受讯问;公诉人也没有出现在公诉席上,而是在检察院的远程庭审室参与庭审。
“足不出户”就能审理案件,这要归功于杭州检察机关开发的智慧辅助办案平台中的“三远一网”办案系统——一个摄像头、一台电脑、一个话筒、一根数据线、一个法院、检察院、看守所的专网就被联系到了一起。
以往路上奔波就要花掉不少时间 现在从收案到开庭只需3天
智慧辅助办案系统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案效率。
西湖检察院公诉科科长许航说,以往办理案件,公诉人要在看守所和法院之间来回奔波,既耗时又费力。从检察院到看守所提审嫌疑人,往返就要近1个半小时;从检察院去法院参加庭审,路上又要花掉近1个小时。
有时候,即便开庭过程比较简单,公诉人也要耗上半天时间。
2015年,杭州被确定为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地区,西湖检察院抓住这个契机,赶在年底建成了与法院、看守所互联互通的“三远一网”高清视频办案系统。
有了这个系统,公诉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提审、出庭、送达等程序。
以黄某的危险驾驶案为例,西湖检察院1月24日收案,25日提起公诉,26日即可参与开庭,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
“采用视频远程办案最大的好处是节省办案时间,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许航介绍,单纯除去路程时间来计算,远程提审、远程开庭100次就能节约的216工作小时,至少能再办25件以上简易案件。
据统计,去年一年,西湖检察院运用远程视频提审案件789件,远程视频出庭603件,速裁案件平均办案时间从6.85天缩短至5.89天。
而且,远程视频提审、庭审中还有同步录音录像功能,对于回溯提审、开庭过程,核查证据合法性等,都提供了重要支持。
至2016年底,全市二级检察机关共十五个院已全部建成远程提审、远程庭审、远程送达、视频专网的“三远一网”远程高清视频办案系统并投入使用,为司法办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从“码方块字”到“智能录入” 全市检察机关推广使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
这边检察官在说话,那边电脑屏幕上同步显现出对应文字,且准确率达到80%以上。
2016年8月以来,杭州市检察机关根据最高检部署,在西湖检察院等六个基层院开展智能语音技术试点应用工作。
这个系统可以将录入的语音实时转化为文字,省去了打字耗费的冗长时间,有效提高了提审笔录、审结报告等法律文书以及案件讨论、会议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很多案子光是案卷就有十几本,讯问笔录、审查报告等文书的制作,往往要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就不用再像以前一样,靠手工码方块字了。”西湖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姜琪对此深有体会。
她打开系统,现场演示了一番——调整电脑旁的话筒,以正常语速朗读讯问笔录,电脑屏幕上,一段段文字随即自动生成。
这套系统也适用于远程提审,公诉人和被告人的对话,都可以直接转化成文字。
至2017年7月试点结束,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共试用案件1064件,占全国使用数的36.7%,公诉人端平均识别率为85.83%,犯罪嫌疑人端平均识别率为71.83%。
通过将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应用于审查报告制作,累计已实现转译审结报告766份208万余字,语音转译准确率高达91%以上。
目前,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已在全市检察机关推广使用。
从“人工校对”到“智能审查”以往最容易出错的活现在都由电脑代劳
公诉文书是体现检察机关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载体。
以往,公诉人需要手动制作公诉文书,不仅耗时耗力,稍不注意还容易出现格式偏差、错别字等瑕疵,需要反复校对才能保证其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