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园区三高炉倒映在秀池中,工业遗迹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成京西又一处名片式景观。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邓伟摄
工作人员在冬奥训练中心冰壶馆演示冰壶制冰的“打点”作业。
2018年12月26日,首钢冬奥训练中心冰球馆已完成制冰和竣工验收。
首钢园区三高炉倒映在秀池中,工业遗迹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成京西又一处名片式景观。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邓伟摄
工作人员在冬奥训练中心冰壶馆演示冰壶制冰的“打点”作业。
2018年12月26日,首钢冬奥训练中心冰球馆已完成制冰和竣工验收。
孙晶岩
从来没有一个企业像首钢这样与奥运结下不解之缘。十多年前,为了首都的碧水蓝天,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钢率先搬迁到曹妃甸;2015年,奥林匹克再一次选择了北京,随着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工业园进行了再一次改造。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首钢期盼奥运、情系奥运、参与奥运的强烈愿望,是首钢人的历史担当。
1筒仓
他们用液压剪剪开锥体,用风镐将漏斗凿碎,用气焊切割,再运走挖下来的钢筋混凝土,足足干了两个多月,才拆除筒仓里的漏斗和锥体。
首钢停产后,首钢人实在舍不得拆掉厂里原有的建筑和设备,于是,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首建投)应运而生。园区建设的宗旨是:第一要有工业风;第二要有首钢味儿;第三要有历史感;第四要和自然相结合。
于是,他们招兵买马,很多学工程设计、土木建筑、园林绿化的精英人士云集首钢,具体规划是先从园区西北角的筒仓开刀。
罗刚是首建投工程设计部部长助理,学土木工程的。2014年他入职首钢,看到的是满目的蜘蛛网、碎石、矿料,煤粉尘土飞扬,烟雾缭绕。他负责一线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筒仓、料仓和转运站都是工业建筑,现在要改成住人的建筑,难于上青天。
筒仓有30多米高,改造筒仓时,他想保留首钢原有的老工业遗址状态。首先要拆除筒仓上面的钢结构通廊和转运站通廊,再给筒仓开洞。筒仓里面黑洞洞、阴森森,空气污浊。毗邻永定河的筒仓,地下水位忽高忽低;挨着红光山的筒仓,雨季雨水顺着山根流淌下来,连地下二层都有水。储存的矿料对筒壁的侧面压力很大。他们用液压剪剪开锥体,用风镐将漏斗凿碎,用气焊切割,再运走挖下来的钢筋混凝土,足足干了两个多月,才拆除筒仓里的漏斗和锥体。
他们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把窗户的圆心点找出来画好,用水钻头逐个打出眼儿来;站在筒仓周围的脚手架上放线定位,用金刚绳锯锯出窗户的形状,筒壁用机械吊装下来。
筒仓变成了一个圆柱体,要建六层楼和两层地下室,就要改造建筑单体,每一层的空间都要分割开来,也就是说要用建筑材料铺设每一层的楼板,筒的外壁安装电梯,电梯外是一层玻璃幕墙。他们邀请汉能公司给南边的6个筒仓和料仓安装多晶硅发电板和薄膜发电板,它是一种由光能转化成电能,再由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技术,通过光纤将阳光导入到灯罩上照明。
首钢有大量的绿色植物,冬奥广场的绿色植物大多移栽自园区内部。他们通过人工方式在园区里收集草籽进行育种。北京水资源匮乏,水景花园不能用自来水,用的是中水。他们采用雨水调蓄池为主要调蓄设施,配以下凹绿地和透水铺装为辅助调蓄,调蓄总容积为1940立方米,雨水一次最大收集量为900吨,主要用于绿化景观补水、道路浇洒等。透水砖可以有效渗雨水,补充地下水源。
建筑需要地砖,首钢首华科技公司研发了再生砖,用拆除的工业建筑垃圾制作而成,铺装面积1.6万平方米,使用再生骨料2万吨,占总骨料量的70%,既节省了开支,又使工业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冬奥组委入驻后,首钢设计院和中联筑境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叫做首钢筑境公司,他们继续改造料仓、转运站和联合泵站。工人们早晨5点钟上班,晚上7点钟下班,加班加点,将N3-2转运站改造成会议室和员工餐厅;将N1-2转运站改造成人力资源部办公室;将料仓改造成规划发展部办公室;将N3-3转运站改造成办公楼,外面是玻璃幕墙,里面的钢柱和混凝土柱子都是原有的,安装了智慧照明系统,将光感应器安装在窗帘附近,当外面的阳光照进来,屋里的灯自动灭掉;当外面的阳光较弱,屋里的光线就会增强,空调安装了温度感应器和红外线感应器,人不在屋里时空调会自动关闭;将N3-17转运站改造成综合服务楼,设立了邮局、医务室、美容美发室和服务人员宿舍。
2秀池与三高炉
最有创意的是在秀池中挖了一个“碗”,碗的顶部蓄上10厘米的水,冬天,带有温度的水冒着一层热气,吸引来绿头鸭,别有一番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