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王莹)记者从27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即“弘光专项”)在多个领域实现产业化,不少与你我生活紧密相关。
机场安检可“刷脸”通关准确性更高也更方便
去年9月,中科院启动实施“弘光专项”之“机场安检智能识别系统”项目,以满足民航“创新安检模式、优化安检流程,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对重点人、重点物品的检查,提高安检准确率和效率”的要求。
据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石宇介绍,截至今年8月,研究院研发的民航安检人脸识别辅助验证系统已累计示范应用于国内70个机场(全国共218个机场)的618条旅客安检通道,覆盖全国80%以上的大型重点机场(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在机场安检时,旅客们将不会再听到“请正脸面对摄像头”、“请摘下你的眼镜”等要求,只需自然地走到安检柜台前,即便被抓拍到的是侧脸,也能在两秒内完成人证比对。
记者了解到,民航安检人脸识别辅助验证系统的使用,有效减少了机场安检中的违规使用身份证件过检行为。在重庆江北机场,2017年全年通过使用民航安检人脸识别辅助验证系统共查获233起企图持用他人证件乘机事件。厦门高崎机场启用民航安检人脸识别辅助验证系统6天内连续查获9宗企图持用他人证件乘机事件。
除了民航安检人脸识别辅助验证系统外,石宇介绍,研究院还研发了人脸识别安检全流程通关、动态布控、重点区域人车管控等10多个人工智能核心系统。如民航全流程通关系统,旅客仅需在安检时出示一次身份证,之后直到登机就可以一直“刷脸”通关;动态布控系统凭借旅客的一张照片,就可以在整个机场查询该名旅客的移动轨迹。
“这些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将有效缩短旅客安检和登机时间,提高旅客乘机的便捷性和满意度,同时也将有效提升机场的安保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机场运营管理成本,”石宇说。
通导一体多模终端芯片实现量产为用户提供“永久在线”网络服务
去年9月,中科院启动实施“弘光专项”之“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卫星移动通信终端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研制业界首颗融合卫星移动通信和北斗导航的通导一体多模终端芯片并实现批量生产,为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核心支撑。
据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石晶林介绍,万物互联的IT3.0智能信息时代需要以卫星移动通信为核心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支撑,我国正在通过“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重大工程推动以卫星移动通信为核心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其中,终端芯片是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基石,对提升技术、产业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记者了解到,针对卫星移动通信特点,研究所突破了微弱信号接收、节带化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第一颗通信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形成了面向我国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手持、便携、车载、船载等系列化终端解决方案,已经在重大事件保障、边远地区信息覆盖等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在抢险救灾、民航通信、渔业通信保障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目前,卫星移动通信终端芯片及相关成果已实现亿元级规模的直接销售收入,间接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成功占据了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的战略制高点。”石晶林说。
据介绍,去年年底,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已与南京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资源上的优势,共建国家卫星移动通信与计算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共同打造全球领先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引领中心。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在发布会上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共13364个,为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4269.31亿元,比上年增加437.91亿元,增长11.43%。今年,在前两批“弘光专项”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又组织遴选了9项重要科技成果进行转移转化,包括计算所“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芯片)”、微电子所“现代物流智能装备系统”、半导体所“阵列波导光栅芯片”、工程热物理所“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福建物构所“新一代煤制乙二醇”、上海药物所“抗Alzheimer症新药GV-971”、上海生化细胞所“生物人工肝”、武汉植物园“高端品牌猕猴桃”和植物所“植物工厂”等。
(责任编辑:冯庆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