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在世界水产行业的发展格局中,巨鲶鱼产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产业,只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巨鲶鱼产业给全球水产蛋白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对世界巴沙鱼(楂鱼)产业的养殖历史与现状等版块进行深度解析。
文/图 广东联鲲集团 董秋芬 何竺柳 张松
一、历史简介
1、分类学
巴沙鱼,也叫博氏巨鲶,学名Pangasius bocourti,属于辐鳍鱼纲、骨鳔总目、鲇形目、巨鲶科、巨鲶属(鱼芒属)。与巴沙鱼外形相似的鲶鱼非常多,如果不仔细辨别,很难分辨出。这些鱼类主要分为巨鲶属、无齿巨鲶属、螺巨鲶属和拟巨鲶属等,约有27种,其中无齿巨鲶属的低眼无齿巨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Pangasius hypophthalmus),在越南语里为Cá tra,音译为楂鱼或茶鱼。由于巴沙鱼在生长性能上不如楂鱼,越南养殖户逐渐转养楂鱼。楂鱼原产自泰国的湄南河流域和越南、老挝、柬埔寨的湄公河中下游流域等热带地区,属于热带鱼类,现已被引进到中国、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菲律宾、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适合其正常生长的亚洲各国。
2、名字的由来
“巴沙鱼”一词源于越南语 Cá ba sa,cá为“鱼”,ba为“三”,sa为“脂肪”, Cá ba sa就是“三块脂肪的鱼”(图1),中国同行朋友根据谐音把博氏巨鲶叫做巴沙鱼。
巴沙鱼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字。因此,中国的同行朋友还把这条鱼称为,多利鱼、巴丁鱼、鲨鱼、苏氏圆腹鱼,而这些名字都是来源不同国家对巴沙鱼的谐音;菲律宾语的“Dory”,马来西亚语和印度尼西亚语“Ikan patin”,泰国语“Pla sawai”和“Sutchi”,柬埔寨语“Pra”和“Trey Pra”,老挝语“Pa sooai”和“Pa sooai khaeo”,而英语发音则较多,“Iridescent shark-catfish”、“Sutchi catfish”和“Swai”等。
图1. 巴沙鱼的脂肪
3、“真假”巴沙鱼
巴沙鱼(博氏巨鲶)曾经在越南大规模养殖,其它国家则很少。后来当楂鱼种苗技术在2000年获得突破之后,楂鱼就替代巴沙鱼一举成为主要养殖和加工出口品种。因此,真正的巴沙鱼是越来越少,现在很难在越南找到巴沙鱼养殖场,而市面上的巴沙鱼绝大部分是野生捕捞的,但数量非常有限。
虽然楂鱼代替了巴沙鱼的养殖地位,但为什么各国市场上的“巴沙鱼”却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在中国,都把楂鱼叫做巴沙鱼?因为真正的巴沙鱼对养殖环境要求高,肉质好且卖价比楂鱼高,以“巴沙鱼”名字出口对巴沙鱼加工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有良好的口碑。后来当国际鱼片市场出现了“楂鱼”等名字时,消费者出现认知混乱,于是越南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从2010年12月31日起,各大出口商可根据市场要求,把楂鱼产品标示为“巴沙鱼”,当时中国有相关媒体杂志有跟踪报道这方面的信息。
除了政策引导和支持,楂鱼替代巴沙鱼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楂鱼在产卵量、适应力、耐低氧能力、抗病力、鱼片出肉率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表1),并且楂鱼每亩的产量可高达30吨,可以非常形象地比喻为一种非常恐怖的水下造肉机器,可以满足市场对鲶鱼产品的需求。
表1,巴沙鱼与楂鱼的生长性能对比
楂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生命力之所以那么强,与其具有独一无二的强大辅助呼吸器官——鱼鳔是分不开的,楂鱼鱼鳔的内部结构非常特殊,内部布满网状结构的毛细血管(图2,下)。
. 鱼的鱼鳔结构
4、巴沙鱼和楂鱼的辩别
根据广东联鲲集团派驻在相关国家一线技术服务团队收集的巴沙鱼和楂鱼的样品、与国内外众多学者的交流沟通及大量文献检索,总结出以下8个分类学特征:
(1)体色:巴沙鱼的腹部为白色,背部呈灰黑色,在苗种期间尾鳍上有一条带;而楂鱼的腹部颜色为灰白色,背部为灰绿色,当体长30cm以下时,腹鳍中间有一条带,当体长达到40-50cm时,逐渐消失。如图3,上面为巴沙鱼,下面为楂鱼。
图3. 巴沙鱼与楂鱼的外形对比